电影资料馆是贴满我们共同记忆的城市像簿 2017-12-27

——纪念上海电影资料馆成立30周年

 

每个人记忆深处都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场景:阖家团圆之日,远方归来的游子,围坐在炉前灯下,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翻看着泛黄的像簿,听老人讲起悠悠岁月背后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要么是青葱年华的长辈,要么是还在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我们。多少年过去,也许长辈早已远行,也许我们也不再年轻可那些泛黄的像簿还静静躺在家中一角,那些亲朋故旧的印象还时不时浮现在我们眼前。像簿是承载我们记忆的载体,而保护和善待它们,就是在保护和善待我们自身的记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它的电影资料馆,就如同我们每个人都视为珍宝的家庭像簿,有了它,我们的记忆才有了形状、重量和温度。

2017年12月27日,上海电影资料馆为纪念建馆30周年,在上海影城第三放映厅举办“海纳万象 留驻时光——上海电影资料馆优秀馆藏影片展”开幕式。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秀芬,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上海电影资料馆馆长任仲伦等领导来自电影创作、评论、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艺术家300人一起出席了活动。开幕式上,上海民间影像收藏家龚伟强、电影导演郑大圣,分别向上海电影资料馆捐赠了新闻纪录片《·二八淞沪抗战16mm胶片拷贝和剧情片《村戏》的数字拷贝。

30年前的12月27号,上海电影局机关食堂旁边两间简陋的办公室,被辟为电影资料馆的办公地。从那一天开始上海这座与电影分外有缘的城市,才有了自己的“家庭像簿”。那个年代,尽管全民观影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普通市民想要在城市影院中观看外国电影,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加强中外电影文化交流,特别是为电影从业人员提供观摩、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影片创作经验的机会,上海电影局决定创办上海电影资料馆。

资料馆建馆当年,即举办了首届“中外电影工作研讨会”,组织上海电影系统、媒体、高校的专家、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集中看片、研讨。因为这次活动的时间在1988年年初,故在当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上海电影界的“冬令进补”。从2006年开始,一年一次的“冬令进补”扩展成一年春、夏、秋三季的艺术电影沙龙,并由此一直持续到今天。30年来,这一观摩活动早已成为上海影人的盛大节日。

2006年以后,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业界的需要,上海电影资料馆又再次拓展业务范围,在早期电影观摩、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又陆续先后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品牌活动,为影迷所津津乐道。如今,“影·鉴”公益讲座是广大观众不可亦不愿错过的电影课堂;“一带一路·一国一影”聚集起了业界优秀的学者和专家;“青年导演海上影展”经历4年的成长已然是扶持优秀华语艺术电影的专业平台;“IFD——跨文化电影日”秉持“双击电影·打开世界”的宗旨,携手各国驻沪总领馆创建文化交流的纽带。最近十年,上海电影资料馆不断加大国际化合作的步伐,不仅积极准备申请加入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更是举办了一系列海内外专题影展,“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电影文学展”、“芬兰电影大师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回顾展”、“世相·离岸·重生——经典国产影片展”、“谎言·每秒24格——迈克尔·哈内克电影回顾展”……无一不是上海电影届的盛会,无一不是上海观影迷的的狂欢。2016年10月,上海电影资料馆首次收藏国产老电影《希望在人间》的胶片拷贝。自此之后,收藏、修复国产老片也成为电影资料馆的一项重要职责。

上海电影资料馆是上海的城市像簿,但像簿里却不仅仅是自家人的肖像,在不远的将来,它也会变成一个充满了各类国际面孔的世界的像簿。上海电影资料馆的作用,这三十年来也是不忘初心,不断从单一的收藏,进入到专业的观摩研究,再进入到与普通市民观众的交流、交往,在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的发展过程当中,上海电影资料馆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