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鉴【大众场】:人造人的电子梦:科幻范型下的《银翼杀手》经典化路径 2021-12-25

20211225日,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俊蕾老师来给我们开设一堂题为“影·鉴【大众场】:人造人的电子梦:科幻范型下的《银翼杀手》经典化路径”的讲座,并观摩由雷德利·斯科特1982年执导的经典影片《银翼杀手》。

《银翼杀手》作为一部影史经典,它的出现影响了科幻片历史发展进程,它对未来城市和末世图景的想象,它所唤起的对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思考,如今看来依然超越时代。

很难想象,《银翼杀手》这部科幻神作是诞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而不久之后,距离《银翼杀手》上映的时间也将40年,当时在中国港台上映时,它还有另一个片名《2020》,如今不管是2019还是2020都已经过去,每次在科幻电影所设定的年份后再次体验当时的种种“末世预言”,似乎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

《银翼杀手》的原著,是菲利浦·狄克在1968年创作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小说中描述了一个逐渐废墟化的地球,在这个世界当中,大部分的动物都已经绝种,人类开始大量移民到外星,留下来的人大部分都是无法通过检验的人,而这个世界的文化里,每个人都应该要拥有一只真的动物,然而,真的动物在这个世界当中相当珍贵,因此大部分的人所饲养的动物多半是伪装的电子动物。而这个世界不但有假的动物,也有假的人,仿生人被制造出来为人类服务。

1980年,雷德利·斯科特开始着手拍摄《银翼杀手》,在对剧本创作上,斯科特希望承袭原著中对人性与信任主题的刻画,于是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与当时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世界(201911月):只手遮天的企业、无处不在的警察、锐利的灯光,更是感慨于那股置于个人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以人造人的遗传编程为代表。

与许多伟大的科幻片一样,《银翼杀手》也包含了许多文化元素,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运用的文学、宗教、古典戏剧及黑色电影手法来联系过去。雷德利·斯科特认为本片可能是他最完整、最个人化的电影。1993年,《银翼杀手》因其在“文化上、历史上或美学上具重要意义”,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国家影片登记表。

因此,对《银翼杀手》的解读,同样是非常丰富的。影片的情节虽然简单,但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暗示,斯科特在片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内涵点供观众把玩。斯科特不再像过去的许多科幻片一样,把焦点对准科技、技术问题,而是试图去解答一些未来社会人类的心理问题。

由此也造成电影本身步调缓慢又太过隐晦,使得《银翼杀手》的“成名”之路尤为慢热,在上映之初很长一段时间里,《银翼杀手》的口碑并没有那么好,直到后来录影带和DVD版本的发行,它的开创性、划时代性才渐渐被人所认识到,并逐渐成为影迷追捧的“神片”,也许,经典正如酒,总是越喝越有。

关于本次活动的更多信息,欢迎关注上海电影资料馆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