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鉴【特别场】:诗意镜像: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电影世界 2021-04-18

2021418日,上海电影资料馆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龚艳老师前来开设一堂题为“诗意镜像: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电影世界”的讲座,并观摩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的荣获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影片《浮士德》。

今年是俄罗斯著名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自编自导的名作《浮士德》上映10周年纪念,《浮士德》是索科洛夫自1999年开拍的权力系列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三部分别讲述的是将德国变成纳粹帝国的希特勒的《摩罗神》(molokh1999)、俄国革命领袖列宁的《遗忘列宁》(tarius2001),以及二战结束时签订投降退位协议的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阳》(The Sun,2005)

《浮士德》充满艺术质感的镜头、富有深意及寓言的剧情与角色刻画,延续了索科洛夫的一贯风格。影片当年在威尼斯影展放映后得到了媒体们极高的评价,最终在一片赞扬声中毫无争议的获得金狮奖。制片人安德烈·西格尔说: “本片与现代世界的事件并没有关联——它把背景设定在19世纪早期——反映了导演对于人类和人心力量的持续性探索”。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是俄罗斯影坛当代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精神的继承人。

索科洛夫1951年生于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的乡村,毕业于高尔基大学历史系,19岁时就开始担任助理电视导演。在1975年之前,他都一直为高尔基电视台执导电视节目。后来他前往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初露峥嵘,引起了塔可夫斯基的注意。

在大师的推荐下,索科洛夫进入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工作。但多数他的早期作品在制片厂内部得到消极评价。苏联时代,几乎每部影片都被禁映,这使他一度转向纪录片创作。

直到80年代末,苏联的电影制作环境开始变得相对宽松,索科洛夫也借机表现得十分活跃,这让他逐渐进入国际观众的视野。1987年,索科洛夫完成处女作《孤独人类之声》,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和法罗岛国际电影节上先后获奖,他的作品由此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孤独人类之声》后,短短3年时间里,索科洛夫创作了10余部电影,其中不乏《莫斯科挽歌》、《悲戚的冷漠》、《日蚀的日子》、《包法利夫人》等名作。

索科洛夫的作品都有着宏大的“人类世”主题,表现出对人类境遇苦难一面的执着探索,精神上的压抑与苦闷,伴随着他的作品传达给每一位观众。整个90年代,索科洛夫的作品如《沉寂的往事》、《精神之歌》、《东方挽歌》等等,无一不是对生死及精神问题的关怀与探讨。

1997年的《母与子》是索科洛夫迄今最受好评的影片之一。影片通过滤光镜和广角镜的使用,把他在影像上的唯美追求发挥到极致。

1999年,索科洛夫延续对人类大限来临之前状态的表现,开始创作“死亡四部曲”,每部均以一位二十世纪的独裁者为主角,描绘他们的对权力的迷恋以及心理状态。索科洛夫对长镜头的偏好,对于人类存在本质问题和精神领域的关注,让他的影片主题晦涩高深,也让他成为“最诗意的导演”之一。

关于《浮士德》及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作品的更多解读,欢迎关注上海电影资料馆官方微信公众号。